“孩子啊,你身体一向欠好,千万要当心啊”。常见这样的母亲,忧虑孩子的身体欠好,日复一日冲着孩子唠啰嗦叨,孩子的健康不只没在母亲啰嗦下变好,反而越来越差。
操心孩子调皮闯祸,没日没夜骂骂咧咧,孩子惹出的祸事越来越多。
忧虑女儿愚笨遇上渣男,夜以继日训导女儿,女儿反而相中一个渣男。
惧怕孩子作业不努力啃老,一刻不断叽叽歪歪,孩子果然不求上进,躺平了。
爸爸妈妈越是过度忧虑孩子,娃越会朝爸爸妈妈忧虑的方向开展。爸爸妈妈的碎碎念,感觉是给娃“施了魔咒”。
中国古人称这种现象为“呼形喝象”。人间事物,咱们把它称为什么,它终究就成了什么。
黄山迎客松、昆明石林阿诗玛、三峡望夫石、桂林象鼻山等等,这些一般的山石树木,最初有人感觉其像虎像狮像人,就赋予它们称呼,有了名之后,越看越像,这就是“呼形喝象”。
同理,孩子小时候对自己形象性情的刻画,是被大人“呼喝”出来的,称之为“小捣蛋”,越来越捣蛋,称之为“小乖乖”,越来越灵巧。
现代心思学把“呼形喝象”叫做“等待效应”。
等待有积极等待和消沉等待,鼓舞祝愿是积极等待,忧虑啰嗦就是消沉等待。
为人爸爸妈妈,一刻不断地想念孩子身体欠好、学习不佳、脾气暴躁、愚笨不堪……是在向孩子长期传达消沉等待,促进孩子在成长中,耳濡目染承受这种心思暗示,逐渐向消沉的方向开展。
“哀哀爸爸妈妈,生我劬劳”,天下没有不忧虑孩子的爸爸妈妈,但绝不能把忧虑变成下魔咒般的碎碎念。
爸爸妈妈忧虑孩子,不如以行动做引导,娃身体欠好,一马当先带着娃去健身,娃成绩欠好,自己少玩手机,陪娃读书,言语多些祝愿和鼓舞,少些悲观啰嗦。
我要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