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游学已经成为中小学生的一股潮流,甚至成为不少家长眼中的“标配”,不少学校也会在学期内开展研学游。
不可否认,“旅游+教育”双结合的游学是一举两得的好方法。不过孩子们真的能从中收获知识,增长能力和见识么?连日来,记者走访发现,不少家长、学生表示,游学的效果和收获低于预期,“游”而不“学”、“游”多“学”少似乎成为了很多研学活动的一个通病。
不去怕落后?
今年放暑假前,韩先生家正读小学六年级的儿子将一张海外游学报名表拿回家,征求他的意见。思考再三,韩先生咬咬牙为孩子报了名。孩子这趟为期2周的英国游学要花费超3万元。“我也觉得挺贵的,但是身边也有不少朋友给孩子报了研学游,我不能让孩子落后呀。”韩先生说。
记者了解到,和韩先生有同样想法的家长不在少数,价格不菲的研学游项目依然受追捧。近日,记者向饶城某留学培训机构了解游学项目,该机构李老师介绍,该机构研学游项目的目的地一般是美国、英国等热门留学国家,也有新加坡、日本等亚洲国家,欧美游学费用约为5万元,亚洲游学费用约为3万元。老师带队在当地著名文化景点游玩两周左右。她介绍,很多家长都舍得花钱让孩子参与研学活动。
家住江南商贸城片区的周女士,对研学旅行比较失望,但依然让孩子参加研学游。她的孩子就读于上饶市十五小,今年升入四年级。“我们花了6800元,让孩子参加了某旅行社举办的北京的研学活动。结果回来发现,就和我们小时候的暑假夏令营活动差不多。”周女士告诉记者,由于时间忙,没有仔细看旅行社提供的行程表。因为几个朋友的孩子都报了这个研学活动,出于孩子不去就显得落后于别人的心理,于是也把孩子送了去。
去了没效果?
重金游学的效果如何?一些家长表示,送孩子去游学的目的在于让孩子体验当地文化生活,同时学习人文知识、提高学习能力,但是效果却让人颇为失望,“游”而不“学”、“游”多“学”少是突出问题。
“我家孩子想参加研学游无非就是想跟同龄的孩子一起游玩,回来后问他真的学到了什么,他都说不知道,倒是说跟同学一起坐车好玩。研学游更多的是游,学的东西并不多。”家长刘女士表示,虽然孩子参加研学游在一定程度上体验了当地风土人情、提高了交际能力,但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单纯的旅游实现的,她更期待游学能将游玩和学习有机结合,真正提高项目课程的含金量。
记者了解到,在我市,也有很多校外机构组织了各种各样的研学活动。不过,记者调查了解后发现,目前举办研学活动的机构鱼龙混杂,不少孩子只是到所谓的名校、风景名胜区前“打卡拍照”,活动结束后,孩子们却是“游而不学”。
“孩子去了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,还有圆明园这些著名景点,确实了解了很多我国的历史,不过总感觉和我们小时候参加的夏令营活动差不多。”邹女士向记者算了笔账,这个7天6夜的研学团只是增加了一些小知识的科普介绍,价格却比同类旅行产品的价格贵了3-4倍。“游而不学”让邹女士决定,不再让孩子参与今后的研学活动。
如何避免“观光型”研学?
针对目前研学机构鱼龙混杂、参差不齐的现状,有着多次研学带队经历的研学游机构老师曹清告诉记者,选择研学机构,家长可千万别偷懒。只有认真甄别主办单位资质,认真研究研学行程,了解活动内容安排,签订正规协议,才能最大程度避免孩子“游而不学”。
记者了解到,虽然研学活动在我国处于刚起步的阶段,但是有很多的机构、学校已经把工作做在了前面。所以目前市场上有少部分优质品牌、口碑好且经验丰富的机构。组织范围、影响力等都较大的机构,说明其权威性就越大、组织就越规范、专业性就越强。
“是走马观花还是有参与互动?研学的内容是非常关键的一个衡量指标。当然如果行程过满的研学安排,也是对学生不利的。很多没有举办研学能力的机构,其教育主题和文化内涵往往是模仿、口号式的,家长看到这类研学产品,可以直接‘拖黑’。”曹清建议。
在饶城市民赵先生看来,学生参加游学活动,可以探索课堂之外的世界,同时深化自己对学科知识的认识,感受到学有所用,达到“润物细无声”的教育目的。他希望,家长在为孩子选择游学产品时,要特别重视游学的主题、地点、管理人员素质等;在市场良性竞争、市场有效监管之下能够多一些优质的研学游机构,让研学游“名副其实”。
?
我要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