半生在墙上作画,弓进寿常常“静则入境”:风声雨声人语声,他未入耳;今夜作画至东方露白,他不发觉;就连做梦也都是炕围画。这项让他为之痴迷的技艺,便是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原平炕围画。
“过去,娃娃们还不会下地行走时,老人们就沿着炕围子,把画上的故事一则一则地讲给他们听。”75岁的原平炕围画省级非遗传承人弓进寿说,从小在炕围画边长大的孩子们,无形中就接受了一种文化启蒙。这项陈旧的民间创作技艺也“流淌”在滹沱河畔,生生不息。
炕围画也叫墙围画,集岩画、年画和修建彩绘于一体,是山西民间一种地域特色明显的造型艺术。其题材广泛,包罗万象,有人物、山水和花鸟,也有连环画等丰富的表现形式。山西省原平市被称作炕围画之乡,当地炕围画技艺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,2009年入选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名录。
过去,晋北乡村家家户户以火炕为床。为防止墙土掉落弄脏被褥,人们就以胶水调制白土沿炕边墙上涂盖“围子”,并在上面作画,构成炕围画。炕围画由风箱部分、锅台部分和炕围部分组成,用桐油或清漆罩刷,可持久保存。以原平炕围画为代表的晋北炕围画,画风细腻,构图饱满,明朗豁达,能美化居室,也能固化墙面、遮挡粉尘。
炕围画最活泼的时候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,也是炕围画手演员最繁忙的年代。“人们殷实起来了,首要想到的便是画炕围,原平炕围画的手演员部队因而一度达到近千人。”弓进寿说。
那时,原平炕围画的好手演员常常是在一个村“转战”,画完这家画那家,一个月连一个村都出不了。除了夏伏天和三九天,手演员春秋两季都在画炕围。
李秀全,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,原平炕围画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。“咱们这代人,对炕围画有一种特殊的情怀。”他说,当地人翻盖新房,给工人提出的仅有要求便是留下炕围画。李秀全家中两套炕围画均保存无缺,其中一套仍是在他成婚时,母亲特意请人画制。“当年在原平插队的知青回来后,也专门跑到老乡家中去找炕围画,那是他们最惦记的原平回忆。”
近年,李秀全走遍了全市的村村寨寨,对炕围画进行记录留存。他惊讶地发现,人们对炕围画的喜欢超出幻想,“在轩岗镇马圈村,家家户户都有炕围画,有的人家还不止一套,最多的一户有6套。”
近年,原平炕围画也在产生演变,一些画作正在走下火炕,被海内外更多人知道喜欢。李秀全说,原平炕围画多姿多彩,具有明显的民俗学、民族学、历史考古学和文化人类学价值,“一部炕围画,便是一个社会发展史”。
随着年代变迁,炕围画的存世量日渐稀少。2010年,李秀全安排弓进寿等一批原平炕围画老演员重拾传统技艺,绘制炕围画著作,开始对这一非遗技艺维护、收拾、发掘和发扬光大。在他的助推下,近年韩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友人相继来到原平,对这一陈旧的创作技艺进行观摩调查。
我要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