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一篇《注意!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!》登上热搜,关于汉字标准读音的论题又一次走进大众视野。仔细看看,改动的字音不过是上一年乃至更早就已经发布和讨论过的,并无新鲜内容。然而,这些年,有关改字音的冷饭一炒一热,屡试不爽,却是个有趣现象。
说(shuì)服变成了说(shuō)服,粳(jīng)米变成了粳(gěng)米,确凿(zuò)变成了确凿(záo);还有“远上寒山石径斜(xié),白云生处有人家”“少小离家老迈回,乡音无改鬓毛衰(shuāi)”“一骑(jì)红尘妃子笑,无人知是荔枝来”……那些年含泪被语文老师一再纠正的“标准读音”全部被推翻,曾经的过错成了正统。我就想问,高考被扣掉的分还能退吗?
实际上,字音演变从古至今一直是常态化的,这一历史进程所遵从的主要是字音从俗原则。正如言语学家索绪尔说的,言语的声响和含义的联系并非实质的和必定的,而是由社会成员一起约定而成的。而且,一种事物的含义为何用此声响形式而非彼,中心并没有逻辑可言,从这个含义上讲,作为日子工具,一个字的读音是没有正确和过错之分的。
但如果要人为干涉,对字音做出一些适当调整,那就必须要进行充分、科学的探讨和证明,审慎对待,以确保这种调整既符合言语自身发展规律,又有利于促进中文言语符号系统的完善。个人认为,对日子用语的从俗无伤大雅,少数服从多数,才便于言语符号的更好领会和传播。然而,对一些承载特殊文明含义的字,则不可盲目“一差二错”,比如将(qiāng)进酒、阿房(ēpáng)宫赋等,相当于活化的中华言语文明史教科书,怎能说改就改。
大众之所以敏感于字音的改动,一再颠覆认知而“怀疑人生”,很大程度上由于:任这些字音改来改去,不管怎么改,读错字的尴尬依然深深困扰着我们,语文试卷上的分数依然拿不到;我们从小就一直寻求的标准答案,原来底子不存在的。如是,关乎每个人日常说话的改字音论题总能常炒常新,而一起,我们也好像永久无法读对“正确”的字音——那简直是一定的。
我要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