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在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官舟镇,位于公路旁的一栋白墙窗花民居农特产品展厅内,陈列着用土家传统工艺制造出来的松花京彩。
一楼砖房内,大桥村乡民侯彩霞、田茂德正将早上从鸭棚里收集来的新鲜鸭蛋,轻拿轻放规整堆放在作坊里,等待夫妻俩的巧手,与草木灰、开水、茶叶水依照一定份额制造,再用塑料袋密封保存,一波操作后京彩前期制造便奥秘完成。
曾在石角落里刨食的侯彩霞一家,十年前向镇上六旬老人张顺权学习土家传统京彩制造技艺后,现在,夫妻俩守着这门手工,开展起生态土鸭饲养项目,延长产业链,壮大家庭农场,一家人月收入就有10多万元。
今年年初,侯彩霞配偶创办的沿河自治县盛鸿畜禽家庭农场,成为贵州省仅有当选的第二批全国家庭农场典型案例,在当地,像这样的家庭农场不仅能继续稳定增收,还能带动邻近同乡就业增收。
“2007年以来,京彩销售从自产自销到现在订单合作,真没想到一枚小小的京彩,居然畅销到重庆、贵阳等地。”侯彩霞满脸笑容,眼里满是自信的光。
“以前农闲时,会制造点京彩当小吃。”侯彩霞介绍,制造京彩的原材料都是就地取材,散养蛋鸭,稻田收割完后山里的梯田成了鸭子们散步的“游乐园”,侯彩霞配偶创建了一套契合自己家庭时农场实际的现代科学饲养、加工技能,将过去小打小闹的小作坊开展成了今天规模适度、开展迅速的家庭农场。
春日的落日柔光,砖房窗户上被染上迷人的金黄色。通过近几年的探索,侯彩霞配偶出产的京彩受到消费者喜爱,京彩的赢利也上来。侯彩霞笑着说:“每年我们都会几百上千元在网上买些相关书籍来学习理论知识,平常遇到疑难问题也随时可以向市、县农技推行中心的专家请教。”
曾经不起眼的鸭蛋,现在成了侯彩霞家的“金蛋蛋”。因为农场的蛋鸭质量好,其销售的肉鸭也比一般鸭子单价高出50%,加工京彩的批发价比一般京彩高出0.4元/枚。现在,农场正在申请商标注册。“下一步,我们计划加大开展规模,收购鸭蛋,带动邻近更多同乡一同增收就业。”侯彩霞笑道。
我要评论